平顺的河道激不起美丽的浪花,平淡的单音谱不出跌宕的曲调,试想,童话故事若一开始就是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中间的每段情节还能如何动魄惊心、精彩可期?文章安排亦如此,起段、承接固然必要,但翻转出新的一番思考更能塑造亮点,「转折」即是谋篇的重要关键。 

每篇文章有其「走势」,峰回路转能让人为之称快,呈显其变化的方式有的是「开高走低」如亢龙有悔;有的是「开低走高」,例如从困惑到豁然开朗、从悲伤到欢喜、从蒙昧到觉察。这里所谓的「高」是指较正向的、开阔的、欢愉的情境或事件,「低」则是较负面的、封闭的、不尽理想的。以105年学测〈我看歪腰邮筒〉为例,有作品于前半部看待时事持批判态度,认为「媒体放大了歪腰邮筒的娱乐性而轻忽实际救灾行动,是一种本末倒置,亦忽略公共安全之虞虑。」而接续的段落又转个念头思考,认为「因祸得福,反映台湾人的幽默,且运用文创力量推广歪腰邮筒之趣味。」在转念之后,更凸显出对于后者的认同,前者抑,后者扬,是为开低走高之作。 

既已掌握了转折前后的对比落差,构思好材料之后,两者要如何衔接流畅而非自相矛盾?设计承先启后的过渡甚是重要功夫。转折必然会带来思想的变化,但是何原因促发转变或转念,能详加交代安插入文为佳。以第七届联合杯作文大赛台北区第一名〈谛听〉为例,旨在聆听内心不安而至安定的过程,而借登山一事扮演推手。 

「我曾彷徨,为何我的人生卷起惊涛骇浪?」

转折登山攻顶,作者透过所见,兴起「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透过所闻之风声,省思自我是否诚实问心。 

作者最终「逍遥于生也有涯」,「闭眼倾听月的心曲,消失了亘古之愁」。 

再观第七届联合杯作文决赛首奖〈框〉,旨在呈现单凭片段眼见易受局限,跳脱框架才能得自由,是不觉到觉、受困到解套的变化。放大格局再定睛观看,才促其转念。 

「为何要碍住我的视野?为何要吸引我的目光,让美丽的海天失色?」

「一幅看似平常又诡异的风景画,两条天接海,海接地的并行线与水平问题困扰着我的思路。」 

转折「咦?等等,我似乎漏看了什么……我把眼光拉远,终于看清相片的全貌,……」 

「无视于问题的框架,走出来吧!大艺术家的创意与灵感可不需要它,它可以框住艺术品的全体,背后的精神却永远无边。」 

上述二文皆以明确的事件或行为安置「过渡」,使一切转变都合理而妙,若能掌控好作品转折,代表文意由先到后并非单调平板、一眼望穿,而读者历经一段柳暗水穷处,再看花明云起时,文章将更饶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