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画家在绘画前已在脑海中具备所画之物的全貌,称为「成竹在胸」,同样的道理也可用在小说写作中。以作文〈圆一个梦〉为例,如何勾勒写作全貌呢?笔者试以一段话作为文章大纲:「经过多年的自我『探索』(96),经历无数的疑『惑』(98),如今我『想飞』(95)向『远方』(102),『圆一个梦』(103)。」其中括号表示双引号内容的命题年度。没错,这一篇文章根本可用历届考题作为写作架构的参考,把各考题的概念组合起来,似乎也就煞有其事了。虽然未必每个题目都适用历届考题来组合,但「将一个主题以数个副题组合成完整文章」却是应考写作的一大诀窍,以下试着用加法与减法来思考组合写作。

先从简单的起承转合谈起,坊间作文班或许常用几个关键句来分析题目,例如: 

起:有何梦想。 

承:如何筑梦。

转:为何受挫。 

合:如何克服。 

此法固为安全平稳的引导,却流于公式,对有经验的阅卷老师而言,此类文章过于普遍,很容易被看破手脚,虽不至沦于低级分,却未必能获高级分。然「起承之间」即为基本的加法概念,只要加以深思即可。以前段的例子再深入思考,整理成下表: 

换句话说,便是将文章主题拆解为四个副题作为各段主旨,将之加总成为一篇完整文章,如同以零件组合成完整的模型一般。其次则由小标题再拆解成更小的写作元素,透过「肯否」、「正反」的判断,作为文中加法(肯定、正向)与减法(否定、反向)的运用。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各写作元素在文章中不会只出现一次,例如对梦想的「疑惑」可能在探索阶段,也可以作为受挫的原因,如此一来,不仅首尾相扣,更能将最重要的写作元素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且层次井然。大考中心公布的佳作中,便有一篇以制造砚台为题材,从「家学渊源的动机」、「设计制造的困难」、「父亲开导的转机」,「完成砚台的喜悦」作为架构写作。 

请留意文章中的每一段都必须扣紧主题,各个写作元素如「探索」、「疑惑」、「限制」、「选择」……,都是为了主题「圆一个梦」而存在,如「经过探索发现自己不适合,于是急流勇退转换跑道」便有违题旨,若写作如天马行空瞎掰,即使像齐天大圣觔斗云一翻十万八千里,最后仍会被压在五指山下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