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齐胸襦裙
属于汉服,其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齐胸襦裙是襦裙的一种。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曲裾
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袄裙
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装,袄,有衬里的上衣。明代一般将无里的单衣称为“衫”,有里的夹衣称为“袄”。音 ǎo qún这里说的“袄裙”是汉族传统女装的一种,不是固定术语。李朝初,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现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朝鲜服常见的赤古里裙样式。
褙子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古代女子的常用服饰,属于汉服。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