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赏析诗词,一般从三个方面去看。一,诗歌的情感。任何的诗词都是诗人自身情怀被触动之后所引发的感情的迸发,宣泄。而这种情感又是紧贴着物象,由物引出,用物烘托,最后又以物结尾。整体的情与物,是交汇,融合的。这就是所谓的情景结合,借物抒情,或者托物言志。二,诗词的结构,手法。近体诗词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平仄,韵,这是不必讨论的。但除了上述几点,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手法,比如,倒装,问答,拟人,虚实,动静,点面,明暗等等。而对于结构,有曲写,正写,伏笔,铺垫,景中渡情,小中见大等。三,诗歌创作的
历史背景。想要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那么就要明白诗词发生时期的历史背景,诗人所处的环境,并深入地挖掘诗人的当时的情感寄托,懂其人,当能懂其诗,才可明其理。这是诗词鉴赏最基本的。而对于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面上看,为春残花谢,惜春之词。但其内含的情感却并非这么简单。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为清照晚年时避难浙江所作,当时金入侵,宋已基本名存实亡,而易安也已是夫死财失,又无儿女依靠,这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又无依无靠的生活,其情感如何不痛,不悲,不愤!所以,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明显例子。借残败的春景,抒发对自身,对故国深切的哀痛。就结构来说,其上片,以景带情,点名了观点,物是人非,事事已休。下片用闻说引出,依旧加深上片的观点,并给出结论,载不动许多愁。结构环环相扣,情感步步紧逼,并且在转折升华时既无痕迹,也许造作,顺畅自然,这也是清照诗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手法来看,《武陵春》中动词的运用很灵活。比如,“风住尘香”,用住而非停,或者落。停,落在这里都只能显示当时的情景,会很生硬,而住,却可以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牵引着读者的思绪,这一点很难有人能做到。再之后的“载不动”,效果与此相似,这里为虚写,是作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是诗词中最基本的手法。虚实结合,可以调节节奏,情感,也可以调动读者的思维。其中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并非易安原创,乃是在前人基础上化用。最早是三国曹丕的,“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物是人非,苏轼也曾用过。化用是一种诗词常见的手法,化用简单,但要做到化而无痕,就不容易了。关于这首词,分析起来还有很多,但因篇幅,不再多写。最后说一点,不管是分析的动词,还是任何的手法,都是为情感服务。诗词要以境为先。同时任何一首好的诗词,其语句必是凝练的,所以,再写好以后还要注意,炼字,诗如此,词亦如此。至于如何炼,个人的审美,格局,因素太多,不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