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这个东西,不明白为什么有人非要扯上一堆名著觉得那才算好。我认为真的有必要引用金庸先生的一个名句——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想要。
不怕丢人的说,我的文学入门始于韩寒,文笔词藻学于郭四。长到今天,不说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做了多大贡献,至少没有变成四害什么的。写过的东西也还算温正光可,没毒害过什么祖国的花朵……
嗯,情书不算
青春文学最大的一个优点是,他们写的东西,我当时都懂。我懂那些似是而非的愤怒和嘲讽,懂那些泪流满面的明媚忧伤。那些今天看起来矫情无比的情绪,在当时,彼时彼刻,我必须说,他们都是真的。不是来自别国的文化与情感,不是来自上一个时代的青春与躁动。他们书写的,就是我们那一代心中情感。或许浅薄,但是真实。对那个年纪的人来说,有共鸣。
那是当年除了漫画书以外的,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出口。让我明白,原来读书也可以这么有趣和感动。很久以前曾经在豆瓣看过一篇日记,大意是说,看书这种东西,最好的途径,就是你愿意去看。如果一本书你看不下去,无论别人对它的评价有多高。你无法从里面汲取营养就是无价值的。
无论是龙应台,还是卡夫卡村上春树。无论是郭四,韩寒,还是金庸古龙。从最本质的阅读体验来说,我觉得大家都是平等的。几百页的小说,对着一盏台灯,从白天翻到黑夜,从椅子换到被窝。不论那本书的作者拿过什么文学奖,多么深刻,但当你读书的那一刻,都是作者与读者两人的对谈。
同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内容浅一点的书就该被视为毒品。主题深一点的故事就被奉为圭臬。每念及此,我就常常想起被拖上初号机的碇真嗣。想起哭泣的明日香……为什么怯懦的少年要被推上战场,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必须要学会深刻?
作者:吴震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357049/answer/179848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