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宗族与天主教
官府、宗族与天主教内容简介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梁启超认为这是学术史上值得“大笔特书”的公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另辟蹊径,将天主教的传播问题置于明清以来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及历史学的文献分析,力图重建17—19世纪天主教在闽东福安的传播历史;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地方官府、宗族与乡村教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热门摘录
在此情况下,高琪很快在福安城中建起了一座圣母堂。
入教男妇“实有二千余人,守童贞女有二百余口”。
在明末清中期,守贞女的人数最多时达到二百余人,这些人是当地教会的主要维持者之一,在巩固乡村天主教信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由于天主教信仰具有十分明显的延续性,其特征常常是父传子继,世代传递,因而,到清前期,缪氏族中的天主教信仰也必然随着族中人口的自然增殖而不断扩大其在族中的规模。
缪桂三一支从33世(即本枝第2世)到36世(即本枝第5世)这四代人中,男丁数从原来的六人,发展到111人,其繁衍速度不可谓不快。
如今缪氏宗族聚居于穆洋地方的四房子孙越有五千余人,信仰天主教的族人则超过两千人,接近族中总人口的一半……
由于支大丁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缪桂三一支已另建祠堂,以缪桂三为祠祖,从而在穆洋缪氏宗族中单独组成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奉教支祠。
可见,正是以缪氏宗族为基础,天主教会才得以在当地立足,并不断扩大其传播面,从而是穆洋地方成为明清以来多明我会在穆水上游最重要的一个传教中心。
然而,众所周知,祭祖却是传统宗族的核心所在,并且常被利用以为凝聚宗族的一种手段。明清时期东南许多乡村宗族纷纷建祠堂、修族谱、供奉祖先灵牌、神像,同宗同族的成员在敬宗收族的名义下,春秋举行祭祀祖先,通过这种仪式聚合宗族。
由于祭祖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地位,一些学者乃至认为祭祖是宗族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我们知道,天主教代传性非常强,“一经信从,非惟终身不悟,甚至子孙父子,世代尊奉。”
“是以尊祖敬宗,代有垂训。未有不尊祖敬宗友爱兄弟之家族,其子孙能雄立于社会的。”
“在祠堂做敬祖先的事,在圣堂做敬天主的事。”
传教会拥有这些贞女,其益处是非常大的。她们负责劝化那些外教妇女信奉天主教教义,当她们希望领洗时,向她们讲解、教导信仰的灵迹;她们教授那些教会中的女孩、妇女要敬畏天主,以及天主教要理、准备庄重地领受那些圣洁的圣事的方式;总之,她们承担的责任是如此之多,拥有的益处是如此之大,一般来说,那些有这些贞女在的堂口都有很多良好的妇女信徒,反之,则不然。
“依圣教中道理嫁娶,使夫妇相亲爱,又是他生育子孙,以终身不相休离也。”此处所指以圣教道理嫁娶,显然是说天主教徒要按照天主教中关于婚姻的规定来安排婚事,如一夫一妻制,终身不离,同时应是教内通婚,并且由神父祝福,才是合法。
官府、宗族与天主教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